

不用在某个年龄段必须做某事,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自己的节奏。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被规定好了:
23岁前一心一意读书,
23岁大学毕业, 找一份除自己外,周围人都满意的工作。
25岁谈婚论嫁, 结婚3年内必须要小孩,最好二胎。 之后你的人生基本就围着小孩转,
55岁退休,跳广场舞,
60多岁开始带孙子。
不能有丝毫差错,像齿轮一样精确吻合。
当我们不这样做时,旁人会说:“人要在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
每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就在想:
如果人人都这样,
那我们和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人最迷人的地方难道不是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兴趣、情感,以及那些或好或坏的不确定性吗?
01 迷之三十而立 中国年轻人都恐慌30岁。
30岁仿佛是一个槛,你到了这个槛,如果没有家室、稳定工作、功成名就,你就是失败者。
一过30,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都30岁的人了,能不能现实一点。
你没有结婚生子,有人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你没有稳定工作或功成名就,有人会说:吊儿郎当,不务正业。
你想去环游世界,有人会说: 父母尚在苟且,你有什么资格诗和远方。
你不是为自己而活,你是为父母、亲戚、为周围人评价而活。
但“三十而立”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孔子「论语」中所写的“三十而立”,原文中的“立”是指自我人格独立意识,绝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成家立业,有房有车。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写道:以后我要真诚地做一切事情, 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柯德一样攻击风车。
无论写诗或是做爱,都要以极大的真诚完成。
眼前就是罗德岛,我就在这里跳跃 — 我这么做什么都不为,这就是存在本身。真正的三十而立,跟金钱、权力、地位毫无关系,而是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人,能否真诚的对待自己和生活。
02 三段式人生消亡的必然 什么是三段式人生?
第一阶段上学,第二阶段工作,第三阶段退休养老。
这种规划在古代或工业时代是有效的,因为那时的人的可能性不多,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
但在变化日新月异的未来,这种人生规划还有效吗?
随着寿命普遍延长,我们这代人开始,活到100岁是大概率事件,加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的人生格局也将发生巨大改变。
取代三段式人生的将是节奏更快、变化更多的多段式人生。
就是一辈子被分成无数段,每个小段都有不同主题,并且各段穿插进行。
比如:你20多岁没空谈恋爱,40多抽空再谈对象,没过两年结婚了。50岁从公司高层辞职,旅游一年,回来后进入新行业再创业。60岁创业成功,决定再回校园读个新学位。多段式人生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这件事本身,它不会因你的焦虑、担忧而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
自我更新和善于接受新事物将是首要技能。
03 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
你在这个世上活得越久,就越会发现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干什么,一生如同梦游。忽视那些“前车之鉴”、“好心规劝”、“老人言”,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把你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庸。
如果你是个有想法的人,就去行动,在行动本身中获得反馈、快乐和成长。大胆迈出第一步,去做你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你的潜力和价值远超你的想象。 人工智能就是帮助人类,摆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桎梏,让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们不得不做的事。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现实吞噬自己的梦想,但事实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执着和热忱。
如果仅仅因为家人反对,而放弃自己梦想,这事不怪他们,怪你,因为你连这点主见都没有,他们支持你也没有任何意义。最下面,给大家看一个我看过无数遍的视频:
正如视频里所说: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不要让任何人打乱你的节奏。
不要用年龄绑架自己和别人,
年龄也不是自我设限的理由。
如果用别人的节奏来要求自己,
放弃自己所爱,最后的结果就是:
永远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博客中主要记录一些愿与大家共同分享的生活记录或者一些有趣的事情,偶有网络文章。
博客的意义一是记录、另一个是交流。记录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看法,你可能不认同、反对,但无关紧要。如果对你有一丝共鸣,他的意义就已经达到。
愿能成为温暖又坚强的人。
共勉。
4 条评论
文章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展现出深刻的思考维度。
?金句式评语?
太有道理了,人生没有对错,但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嗯嗯,0.0